大家好,我是本站小编。刚刚结束的2025年苏锡常镇一模,其作文题目可谓是“别具一格”,考场上众多同学被搞得一头雾水。什么洗碗、做菜的材料,实在让人意想不到会出现在一模作文中。但在我看来,这看似奇葩的题目,恰恰反映出比喻类材料在近期模考中出现频率较低,一旦出现,就难倒大片同学,这也暴露出大部分同学对比喻类材料的思维存在偏差。很多同学习惯简单抛出一个中心论点,然后围绕它展开作文,这样做往往会导致作文失利。我在之前的视频中反复强调,高考高分作文的核心标准有两点:一是能否看清核心痛点,二是能否围绕痛点深挖核心矛盾,毕竟解决问题才是议论文的首要任务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同学作文偏题却还觉得冤枉,因为他们仅仅关注了关键词,抓住关键词后就不再深入思考,却忽略了材料所提供的情境。请大家在公屏上敲出“情境”两个字。作文材料中的关键词、问题和现象,都是为了营造一个情境,而这个情境是为了引出核心痛点与矛盾点,绝非无的放矢。但多数问题不会直接点明深层痛点,所以我们常说痛点需要“逼”出来,核心痛点与关键词是完全不同的概念。若将二者混淆,认为抓住关键词就不会偏题,那高考作文很可能就“凉凉”了,这绝非危言耸听。铺垫了这么多,下面来看看这篇作文的逻辑。

材料很简单,一位妈妈打电话给儿子,得知儿子正和一群孩子做饭,妈妈疑惑儿子不会做饭为何也参与其中,儿子回答自己会洗碗。很多同学拿到材料后,不去挖掘痛点,而是先关注关键词,如“不会做饭”“会洗碗”,接着不假思索地翻译情境,认为这体现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,或者是高级与低级劳动分工问题,甚至深挖到生命的不妥协、打破思维局限等,结果越挖越偏。其实材料很简单,就是一个孩子虽不会做饭,但会洗碗也有其价值。同学们因为只盯着关键词不断深挖,忽略了情境和痛点,必然导致偏题。所以再次强调,作文是人生的哲学,不能简单翻译材料就动笔,更不能盲目深挖,而要明确“无问题,不成文”,看清材料核心痛点后再展开文章,才能保证不偏题。具体该怎么做呢?接下来我会用10分钟左右帮大家系统梳理这篇文章的思路。核心方法每期视频都会讲,那就是矛盾问题结构法,底层逻辑有两条:一是真正的痛点在深层,不要盲目回答问题;二是真正的解法在高维,给出方法论时不要敷衍。具体方法论有两条,一是关键词定义法,即思辨,思考问题产生的契机;二是矛盾追问法,看清问题双方的拉扯力量,从而得出高维解法。下面看看如何用高级思维解决这篇作文。不要急于给出答案,先翻译材料字面意思。妈**话提出了一个浅层问题:儿子不会做饭,为何能参与做饭活动,即他能否融入做饭的孩子们当中。这个问题不能局限于做饭洗碗的现象,要推而广之。在现实生活中,并非所有人都能符合社会标准成为“有用”之人,那么那些被认为“无用”的人该如何生存、如何融入社会呢?这就是材料所营造的大情境,并非就事论事。

接下来进行深度痛点挖掘。高考作文的核心精神原理是人类生命的幸福感是一切的最终目的。妈妈担心儿子不会做饭不被群体接纳,本质上是担心儿子对群体无用,难以在群体中过得幸福。在原始社会,打猎是生存首要任务,狩猎能力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用的核心标准,强壮且有捕猎智慧的人地位较高。而在当今社会,赚钱能力取代了狩猎能力成为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用的重要指标。如果一个人没有所谓的“生存能力”,其他爱好和能力似乎都被视为无用。这就导致社会为了阶段性发展,每个阶段都会赋予特定能力意义,而其他人的一些技能可能就被忽视。比如在原始社会,喜欢音乐可能被视为无用。由此形成了一套对“有用”“无用”的评价体系,这就是材料核心探讨的痛点——人在社会中“有用”与否的评价核心标准问题。为了深入思考这个问题,我们要进行思辨,对“有用”这个关键词下定义。从社会角度看,材料中妈妈认为的“有用”,是指在宏大趋势下对社会明确进步有价值的人。以小朋友脱口而出的理想职业为例,如医生、科学家、老师、律师等,这些都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倡导的职业。但随着年龄增长,我们会发现社会对这些职业已趋于饱和。其实,社会的需求和工作都是创造出来的,并非现成的。像直播行业就是被创造出来的新职业。而且,那些看似不那么重要的职业,如销售、中间商,在当今产品过剩的年代,其实起着关键作用,如同生物圈中的分解者,是社会运转不可或缺的环节。通过对“有用”的思辨,我们明确了宏大趋势下的有用并非唯一出路,就像材料中不会做饭但会洗碗的孩子,洗碗同样是整个流程中必要的一环。此外,社会中只有1%的人从事与宏大叙事相关的职业,且越是关注宏大叙事下“有用”的人,越容易被快速淘汰,因为市场经济中供给和需求才是决定“有用”的核心标准,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工种,反而是日常生活的刚需。

基于上述分析,我们明确了核心痛点:在宏大趋势下看似无用的个体是否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。从生存角度看,有用和无用的话语权并非来自宏大叙事,不起眼的小工种能撑起日常生活,产生的价值或许更大,因此我们要放弃对宏大叙事下“有用”的幻想,拥抱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价值。从存在感和幸福感角度出发,能力是否有意义并非绝对客观,社会主流价值体系有时会带来压力和焦虑,我们要拥有稳定的内核,即建立一套自洽的内心评价体系,跳出传统标准的束缚,不要被社会评价体系所左右。可以从生存和存在感、幸福感角度出发,给出两个方法论并进行合并。比如这篇作文,我的标题是“清醒内核——对宏大价值的曲媚”,儿子内心清醒,对妈妈认为必须会做饭才有用的宏大价值观念持曲媚态度,内心安稳自由。相比普通方法论,如强调个人和集体分工协作等,从核心痛点展开文章,能保证每一段都不偏题。再次强调,关键词与核心痛点不同,混淆二者必然偏题。有深度和不偏题并不矛盾,前提是明确“无问题不成文,解决问题是议论文的第一要务”。视频最后,为大家在公众号沈阳学长准备了三份硬核干货,包括98页按主题分类的高分作文素材库、1000页以上的王炸级优秀范文,以及2025年全新更新的小红学长提分觉醒全套语文系统课程,涵盖作文、现代文、文言文。希望大家看完视频有所收获,下期视频不见不散。